【水院这五年】人才培养篇: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26

编者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特开设“水院这五年”专栏,集中展示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全校上下学习贯彻“贺信精神”、积极推动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合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今天推出人才培养篇。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深刻认识本科教育肩负的新使命,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人才培养迭代升级。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水利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为目标,对接新时代水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于2019年、2023年两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列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结合行业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推进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学校现有招生本科专业37个,“十四五”末规划增至40个左右本科专业。聚焦“四新”建设,优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管理,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造价专业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32位、浙江省第1位;新增智慧水利、人工智能、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一批新工科专业。

深度落实课程思政全覆盖。秉持“传承·融合·创新”建设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在省内率先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提出具有本校育人特色的“课程思政十点认识”“课程思政十法”,进行课程思政实施认定,推行课程思政元素进教材、进方案、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进评价“六进”举措,构建基于育人元素矩阵的“水文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校入选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盟理事单位,获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列优秀组织奖;累计获批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20项,其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8个;在浙江省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列活动中获奖15项;出版两部专著《课程思政指南——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课程思政十法》。

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获批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积极打造特色课程,《“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111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9门、线下一流课程29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9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8门、社会实践类课程6门。打造校本特色课程,认定交叉学科课程15门、“三位一体”考核课程1343门次、认定项目制课程451门次。获批立项省级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8项;获批立项省级及以上协同育人项目101项。获批立项省级新形态教材10部、省级“四新”教材6部。近五年,我校教师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获得省级奖项共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优胜奖4项。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围绕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依托水利水电行业背景和两校区属地平台,与钱塘区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与南浔区共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推动区校联动、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建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行业学会联合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建有9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正泰数智低碳产业学院获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实行“专属校内实体空间、专门特色实体班级、专项融合实体中心”办学模式,覆盖学校所有一流专业。近五年,立项教育部、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9项,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4个,认定校企合作课程135门次。

提高招生就业质量。2019年以来,学校招生规模稳定,各招生类型生源数量充足,省内本科专业最低投档位次号逐年提升。2023年招生数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全日制在校生达14691人。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100所高校之一,深入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访企拓岗促就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扎实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2、2023两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94.31%、93.01%(截至2023年8月底),继续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居全省高校第4位。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和科技竞赛为载体,构建三层递进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推行课赛融合,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企联合共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大禹众创空间,获评杭州市级标准化众创空间、浙江省级标准化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空间高校创业实践平台。近五年,我校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27项、省级奖项959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A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603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项目299项、校级项目598项;建设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