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院这五年】科研与社会服务篇:强化学科龙头地位 做优水利水电特色 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37

编者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特开设“水院这五年”专栏,集中展示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全校上下学习贯彻“贺信精神”、积极推动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合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今天推出科研与社会服务篇。

强化学科龙头地位 做优水利水电特色 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

学校不断强化学科龙头地位,聚焦水利水电办学特色,凝练“水利+”“+水利”特色方向,打造特色学科平台,按照“立足水、融入水、跳出水”建设思路,全力推进高质量有特色水利水电学科建设,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培育学科特色优势。聚焦水利水电办学特色,围绕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能源、水装备、水信息等“水利+”“+水利”特色方向,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获批“十四五”省一流学科(B类)4个,工程学(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突出“三个面向、三个聚焦”:面向水利行业,提升服务能力,布局完善水利类专业群;面向能源行业,服务“双碳”战略,建设水电特色专业群;面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国家智能制造2035、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群。聚焦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生态治理,强化水利学科特色;聚焦新能源和多能互补,强化能源学科特色;聚焦先进装备及其系统设计制造,强化智能制造学科特色。

打造特色学科平台。建设数智高端平台,获批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与装备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大平台建设力度,与长江设计集团、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等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与南浔区共建南浔创新研究院,打造集科研人才集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平台。成立水科学研究院,发挥院士专家领军作用。“浙江省农村水利水电资源配置与调控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先进水利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运行评估结果为优秀。目前,学校拥有省级科研平台8个。

扎实推进申硕工作。制定《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2022年底获批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申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培育土木水利、能源动力、机械、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专业硕士学位点。与浙江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达成紧密型联合培养协议,2023年首次招收单列计划的定向联合培养研究生30人。近5年联合培养研究生达210人,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优化科研管理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科研经费采购等流程,精简报销审批手续,为教师减负。修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制度,优化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加强科研项目申报支持和培育,参与设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水利联合基金项目”,扶持水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积极培育科研成果。立项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3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主动对接地方行业和骨干企业,聚焦特色优势项目,积极培育标志性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普及奖1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6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科研项目合同金额累计达2.1亿元。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参与社科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服务浙江“千万工程”“百项千亿”重大水利项目,为“美丽河湖”建设、“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等提供技术支持,承担科技服务项目600余项,获知识产权授权1000余项。基于数字孪生的精准调水技术在我省百项千亿重大水利项目瑞垟引水工程中得到应用;助推海宁上塘河灌区入选水利部全国第一批试点灌区;服务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由我校水工程遗产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四川省通济堰”等6个项目,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服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人才优势,获批水利部水利干部培训机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列入水利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各类涉水培训等15.3万余人次。学校入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第一批实验校。